凯发一触即发-凯发k8国际唯一新闻中心百姓播报百姓心声智慧扬州百姓教育理财 电视直播
当前位置凯发一触即发-凯发k8国际唯一->->好地方好生活->最美扬州

百姓生活网凯发一触即发-凯发k8国际唯一 2023-10-12 13:59:27 编辑: 禹艳

昨日下午,著名文化学者于丹登上扬州讲坛,以《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当代应用》为主题,分享她与扬州的不解情缘,并从古代经典中延伸开来,将文化放置于当代语境中进行解读。本报今辑录讲座录音,以飨读者。

扬州文化

美不胜收深不可测

16年前,我来到扬州,真切地感受到一句话:此心安处是吾乡。我一次次回到扬州,总有回家的感觉,扬州这个地方,我有太多内心的羁绊,在这里我能感觉到千古明月温柔的滋养,二十四桥芍药年年知为谁生的等待,我来到这里,就是一种安慰。

现在,北京已经秋意深深,到了这里,真切感受到了“青山隐隐水迢迢,秋尽江南草未凋”。我多么羡慕大家,扬州的风花雪月,一切的四时滋养。扬州的文化,我认为是八个字——美不胜收深不可测,这是我作为一个外来人的心得。

很多地方致敬深不可测的文化,是在博物馆里面,但在扬州,从一杯从容的早茶皮包水到晚上水包皮,哪一处不是美不胜收呢?人就在赏心悦目的流连中,文化已经滋养了。我每一次离开扬州,都觉得能存很久的能量,直到下一次再与扬州相逢,就这样一次一次回来,一次一次致敬。

文化是一个动词,文而化之,永远是当下的价值,永远与我们每一个人相伴。

扬州在中国文化的历史上既是偏向“明月夜”的青睐,把那么多的明月汇聚在这里,几乎每一年我们看到明月阴晴圆缺的时候,对于扬州人来讲,这是权利的专属啊。中国的诗坛上,如果我们找一个意象千古不灭,那一定是那一轮满月,从春天我们追问“江畔何人初见月,江月何年初照人?”一直到秋月,秋月朗朗人间圆满,在扬州会有不一样的感受。现在人和月亮在一起的时间少了,但是在扬州,明月照亮了人心。

天人合一

仍是不变的自然法则

天人合一听起来似乎是农耕文明的话题?我们今天好像没有靠天吃饭了,还需要这样按照天的季候去走吗?

中国字里,“一”有多么宝贵,“一”是万有的平衡,是我们人人应该遵守的准则。《老子》说得好:“昔之得一者: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宁,神得一以灵,谷得一以盈,万物得一以生,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。”

一个人,有家庭、有职业、有朋友,我们心里有许许多多的困扰,怎么能找到平衡的这个“一”呢?人总是有自己的相信,人总是有自己努力的精进,每天能够起居入常,这些都是“一”,我想这就是中国文化天人合一最重要的地方,就是我们在文化中找到这个“一”。

我们现在说文化自信,自信的前提是自觉,自觉就是我们的觉知、我们的认同,然后才会有底气地相信,这就是“一”。

《周易》上说,人长大了更多的是一种顺应的思维,而不是冲突对抗的思维,“夫大人者,与天地合其德,与日月合其明,与四时合其序,与鬼神合其吉凶。”中国文化在文明史中最大的贡献之一,就是放下对抗,以包容性、成长性的思维完成融合式的建设。中国人说,人长大了,是要去“合”的。“合”什么呢?

与天地合其德。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,这句话是讲自律。“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”,这句话是讲待人。对自己要求自律,对他人要求宽容。

与日月合其明。中国的四书即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论语》《孟子》,很多人知道要读四书,但是不知道读的顺序,我觉得第一本要读《大学》。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知止而后有定;定而后能静;静而后能安;安而后能虑;虑而后能得。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。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”明明德,是将原本光明的道德不断擦拭不断明亮,明德不要沾染尘埃,先读《大学》,让你知道治学之道是做个明白人。

与四时合其序。我们顺应四时规律,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。

与鬼神合其吉凶。这不是迷信,而是有敬畏之心,要尊天亲地。

学中国文化,要把“文化”当作动词,《周易》中说,“观乎天文以察时变,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。”要观而后察。我们现在观世界的方式有很多,但是观得越来越多,察得却越来越少,我们今天依然在天人合一的法则之内。

大道至简

中国传统文化养情商

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。”万物皆分阴阳,世界都在阴阳平衡之中,中国的房子一概坐北朝南,因为我们在北半球,南边就是赤道,负阴抱阳,几句话讲出了宇宙人生最基本的由来和规律。

道到底是什么呢?“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寂兮寥兮,独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为天地母。吾不知其名,强字之曰道,强为之名曰大。大曰逝,逝曰远,远曰反。故道大,天大,地大,人亦大。域中有四大,而人居其一焉。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”在生活中,什么叫阴阳辩证,走到极致的远就是返回的开始。域中有四大,人只是其中之一,还是最低等的那个。地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,那地为啥说春天要耕呢?因为天上下雨了、气候回暖了。为什么要休耕呢?因为天上下雪了,冬天来了。天法什么呢,天法道,不能不讲规则,天地之间的最高法则,道法自然。道家的基本思想都在这段话里了。

我们到底遵循什么,寂兮寥兮,独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,就是要果敢、有主见、与时俱进。当代人要做心理疗愈,得从文化里面找。

“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,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,无为而无不为。取天下常以无事,及其有事,不足以取天下。”做学问要做加法,但是不能只进不出,所以修行自己得用减法。减什么呢?减嫉妒、减戾气、减妄念。“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”,无为,不是消极不作为,无为而无不为,妥协不是放弃,而是为了达成更好的平衡和共识。一个人不较劲的时候是什么都能做好的时候。

《老子》中说,天和地为什么能够长久,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,在付出中才能长生。人生的修行可以按照这个尺度去做的,道家的思想让人变得心平气和。

“企者不立;跨者不行;自见者不明;自是者不彰;自伐者无功;自矜者不长。”踮着脚的人站不稳,跨大步的人走不快。中国文化是个养情商的东西,如今我们的智商学习无与伦比,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教情商、教做人。能不能放下对抗,与自己和解、与世界和解?这件事需要智慧的,智慧不是一种妥协,而是一种效率。这就是道家提倡的作为。

百姓日用即为道

活在每一个当下

把大智慧用到衣食住行间。在扬州,总是要喝喝茶的,我总说人还是要有仪式感,要品品茶,茶字的结构就是人在草木之间啊。《菜根谭》中写, “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,酒不求冽,而樽亦不空,素琴无弦而常调,短笛无腔而自适。”人人都有自己心中对自己的和解,不要嫉人有笑人无。

喝茶首先喝个和字,就是要品出禅茶一味。喝茶是有仪式的,“唐代七碗茶”的故事中,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,“一碗喉吻润,二碗破孤闷。三碗搜枯肠,惟有文字五千卷。四碗发轻汗,平生不平事,尽向毛孔散。五碗肌骨清,六碗通仙灵。七碗吃不得也,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。蓬莱山,在何处?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。”

中国禅宗公案故事中有个关于“我”哪去了的故事。有一个公差,押解着一名犯了戒规的和尚去京城。路途遥远,每天清晨,负责任的公差都会检查一遍,包袱、公文、和尚和自己,都齐了方才上路。一天,乱风暴雨,公差给和尚松了绑让他买酒和菜。和尚买了酒菜回来,两人甚是高兴,一时间多喝了几口酒。在公差酒醉酣睡后,和尚用剪刀把他的头发剪个精光,衣服扒拉下来,自己穿上,又把自己的衣服给公差套上,一走了之。第二天,公差醒来后照例清点东西准备上路。公文在,包袱还在。和尚人呢?庙里庙外找个遍,不见人。公差就抓着脑瓜子想,咦!头是光的,再看衣服,是僧袍,他自言自语道,哦,原来和尚也在。

包袱在,公文在,和尚也在,公差心里纳闷了:那我自己呢,我到哪里去了?

包袱是什么?是物质保障。公文是什么?是你的名片。和尚是什么?是你手上要忙的一个事物。但是,人在不知不觉的忙碌之中把自己置换成了囚徒,人成了囚徒的时候,自己没了。

文化是一种保持觉察的力量,是与时间通透的和解。

人生的三个境界。少年时期看世界,欣欣向荣。中年拧巴,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,看谁都不对劲。什么是和解,终有一日,看山还是山,看水还是水。人间的修行在青山绿水间,在行住坐卧时。觉悟者,见我心也。不是外在的标准,而是我们用一生的时光看懂了自己的内心。我们能抓住的往往不过是一个个的“此刻”而已。

苏轼在《望江南·超然台作》中写,“休对故人思故国,且将新火试新茶。诗酒趁年华。”这句话在当下来说太合适了。不要总说过去有些时光回不去了,我们今天只要还有茶,还有眼下的相聚,总要有当下的年华和未来的希望。活在每一个当下,其实是为了向未来走得更好。

我们在最美的秋风乍起的时节,在最好的地方扬州,这是中国人的心灵故乡,每个人走过这个地方都会感受到文明历史的涤荡。所以我多么羡慕扬州的朋友,徜徉在这样的林木葱葱、明月之下,翻开一卷卷经史子集,在这样一个繁荣而富有变化的世事里,有一种寂静,叫做扬州。

来源:扬州网

网站地图